乾隆年间,河南清丰县民间艺人皇清处仕士“刘瑞”用麦秆经过熏烙、拼接、编织做成《灶火、丰收》等大幅麦秆年画,麦秆画的制作自此而始。历经八代在“开州”(今濮阳)麦秆画,麦秆草编制作技艺在几经沉浮中奇迹般的传承了下来。
麦秆画后经历代传承,目前已成为一种工序完善的工匠艺术形式。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,河南省中原画家刘丽敏在其父亲刘正山的影响下,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努力、替心钻研、多方求教,刘丽敏以灵巧的双手利用麦杆的自然光泽、纹理和质感,大胆创新发明,并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对这一传统工艺推陈出新,终于使古老的传统民间工艺重放异彩。在谈到作品制作工艺时刘丽敏严肃地告诉记者,每幅作品都以麦秆为原料,首先将麦秆浸泡、熏蒸、漂剖、整平等多道工序制成麦秆平片,再利用熨烫产生温度变化形成表面深浅不同的色彩,然后经过剪、裁、印、编、雕刻等十几道工序处理,最后制作出惟妙惟肖、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、花鸟亭台、楼阁等二百多种题材的作品。